繁体 | EN

这场讲坛给出湾区智能化升级的破局“密码”

时间:2025-03-27 阅读:73 来源:科技日报

3月25日,以“大模型驱动的湾区变革:行业智能化升级新范式”为主题的第十七期灵山科学大讲坛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工智能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共同探讨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行业智能化升级中的应用。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人工智能重构全球产业格局的浪潮中,大模型技术正以“数字大脑”之姿深度赋能千行百业,掀起新一轮生产力革命。

“大模型的发展不仅重塑了人工智能领域,还引发了产业变革、隐私保护等广泛讨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院长、人工智能学域署理主任陈雷教授指出,“尽管大模型展现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跨场景应用潜力,如在教育、医疗、金融领域的实践,但也暴露出幻觉、隐私泄露等风险。”

他强调,大模型带来价值创造与创新推动的同时,也面临偏见、隐私和伦理挑战,接下来需要关注大模型的可解释性、个性化服务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确保大模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社会的正面贡献。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程翔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实现通信和多模态感知的紧密耦合,在全球首次提出了“机器联觉”的概念。“这一概念主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处理多模态信息,面向通用任务实现通信和感知的互惠互利。”他表示,通过多次仿真实验说明,预训练大模型在多任务学习、场景泛化及硬件资源利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无线传输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彭超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模型的出现,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和产业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他表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材料结构和性质的快速预测,以及合成路径的推荐,大大缩短了从材料发现到工业化应用的时间。长期来看,AI材料创制技术有望解决材料研发中的维度灾难问题,构建面向应用的技术体系,以解决材料创制过程中面临的设计制备关联性差等挑战。

云从科技集团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叶统生指出,通过引入大模型,企业可打通以往割裂的业务节点,实现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场景化业务应用。大模型不仅能够处理结构化数据,还能理解和应用多模态数据如文本、视图和票据等,从而在数据层、交互层和应用层面上实现业务模型的转变。这种方式使数据分析更为多维度和可视化,同时通过资源交付方式的多样化,企业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衍生出多种应用,从而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提升业务效率。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嘉宾们积极发言,围绕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场景以及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该讲坛由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主办,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广东省产学研促进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承办。


0.0736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