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4月19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在江苏苏州开幕。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办。
本次大会邀请了30余位行业权威专家带来精彩报告,来自各大高校、医院、研究所、企业等单位的近千人参会。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已经连续举行了十四届。大会十四载征程共同见证了分子诊断技术在国内外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该技术从疾病诊断拓展到疾病预防、预警和个体化治疗等各类应用。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迭代正在为医学科技注入强大创新动能。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詹启敏院士表示,以分子诊断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模式,并已深入到疾病防治的各个环节,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是我国分子诊断领域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合作创新的重要平台,见证了分子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突破。他期待大家在本次大会上收获丰硕,共同为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而努力。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表示,苏州大学在分子诊断领域依托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势学科组建了跨学科团队,聚焦智能诊断设备、可穿戴检测技术等前沿方向,为精准医疗注入了巨大智慧。大会聚焦分子诊断技术的前沿热点问题,将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我国分子诊断领域研发和应用推广提供思路、奉献智慧。
中国工程院三局副局长李冬梅表示,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一直致力于为科技界、临床医学界、产业界之间搭建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桥梁,在业界产生了极大反响。本次中国工程院以此平台再次组织业内知名专家,围绕分子诊断技术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的高水平学术研讨,是中国工程院践行学术引领使命、服务战略咨询的重要举措,也是引领产业和行业创新发展的实际行动,更是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主题报告环节,詹启敏指出,我国肿瘤防控形势严峻,肿瘤的治疗应依赖分子诊断技术,通过精准的分子标志物实现个体化治疗,推动精准预防,关注遗传易感人群,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当前,单细胞测序、液态活检等前沿技术在肿瘤医学中得到应用,提升了诊断精准度和治疗效果。肿瘤精准医学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与伦理、法规的协调发展,推动个性化治疗和生物治疗的应用。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表示,通过数字科技和多模态影像技术,外科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肝脏功能、肿瘤异质性以及癌转移情况,进而提升临床决策的精准性。包括数字孪生、AR技术等数字科技在外科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在圆桌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剖析了自身研究领域分子诊断的现状和挑战,分享了人工智能单细胞技术一体互检、生物芯片、多组学检测、类器官芯片与基因测序、肿瘤分子诊断、产前无创筛查、AI智能心梗预警、智能化无创检测等应用方向的最新进展。
据了解,分子诊断技术作为精准医学的“探路先锋”,正加速向全病程管理、个体化诊疗、主动健康等健康新业态拓展和延伸。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立足科研、临床、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点,聚焦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大健康等行业热点,推动多方资源融合对接。
(会议主办方供图)